首页 / 趣谈历史 / 原创曹操手下大将,没有斩杀过名将,赵云与其对战却两次败逃

原创曹操手下大将,没有斩杀过名将,赵云与其对战却两次败逃

2024-08-21 08:54趣谈历史

《三国演义》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叙述往往个性鲜明,不仅仅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公形象,手下谋士名将也是如此。一心为蜀汉效忠的“常山赵子龙”,在演义中给人们留下“常胜将军"的形象。长坂坡上七进七出,在近百万曹军内出入如无人之境,可见其勇。赵云是内卫,领兵作战机会极少,但南蛮之战、汉中之战中的表现都历历在目,可见其谋。但就是这样一名武力不俗的“五虎上将”,却在遇到夏侯惇的时候两次败逃,难道巅峰时期的赵云与夏侯惇竟然相差如此之多?

赵云出身平凡,从小胆量过人,成年之后便跟随公孙瓒东征西讨,在知晓刘备仁德后,便开始追随刘备,屡立战功的他被封爵顺平侯,威震一时。从演义中塑造的形象来看,赵云符合绝大多数人心中的英雄形象。从演义中虚构的七进七出及“五虎上将”称号,加上时间的洗礼“举世无双”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然而从真实的历史来看,赵云一生担任的职务都无实权,甚至能够得出“从未受到重用”的结论。但是,从正史来看,赵云也能与张飞等人一较高下,甚至也曾独自面对曹操数万精兵而不胆寒。

夏侯惇性情刚烈,十分受曹操赏识,从某种意义来说,夏侯惇与曹操同是汉室臣子,是同僚。虽然说历史上夏侯惇眼睛受伤是真,但“拔矢啖睛”在正史中并未明确记载,由演义中虚构的可能性较大。在徐州时,夏侯惇迎战吕布手下名将高顺,看上去夏侯惇占据上风,实则是高顺诈逃,夏侯惇就是在追赶高顺时受曹性偷袭,箭中左目。为了彰显夏侯惇的无畏,其声称“父母精血,不可弃也”遂啖之。为了报一箭之仇,夏侯惇转身攻向曹性将其斩杀,一战成名。

夏侯惇确实是曹操手下不可多得的猛将,但武艺是否高强也不得而知,于是演义中借着诸葛亮新官上任时安排了一场两个人的交锋。刘备为了应对曹操南下,特请诸葛亮出山,在关羽张飞眼中,诸葛亮并不值得托付重任,而赵云不仅相信诸葛亮更听刘备的命令,诸葛亮便与赵云一起出战。赵云此战中带兵数量不多,与夏侯惇交手没多久便撤退。但是在赵云败逃不久之后又重新杀回,夏侯惇虽有措手不及,但仍占据上风,很快赵云便再次不敌撤退,而此次夏侯惇乘胜追击,意欲将其斩杀。

此战便是诸葛亮出山之后的立威之战,而从战役的结果来看也是大获全胜。从上面这段文字来看,赵云两次不敌夏侯惇败逃,实力高下很容易看出。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夏侯惇第一次并未追击,是因为他认为赵云并未使出全力,恐怕有诈不敢追击。但是赵云第二次杀回时让夏侯惇放心了许多,竟乘胜追击落入了诸葛亮的圈套。曹军粮草被烧毁,而夏侯惇率领十万曹军也落入了关羽张飞的包围,无奈之下惶惶然退兵,被李典所救。

从结果大获全胜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此战中的一切行为都在诸葛亮的计划之内,但是此处咱不讨论诸葛亮是否智谋超群,只讨论赵云是否都是佯败。赵云第一次败逃明显让夏侯惇看出了未尽全力,所以没有乘胜追击。但是赵云第二次杀出之后,夏侯惇拼尽全力追击手下败将,可以猜想,在夏侯惇的眼中赵云是竭尽全力而败的。将领之间的比较几乎只在一瞬间闪失便会丧命,而赵云能够再次全身而退,说明赵云至少是势均力敌的情况下逃走的。

而从此时夏侯惇的行为来看,绝非头脑发热,而是认为追击的情况下,可能将其斩杀。从这个角度来讲,武力值上夏侯惇应该是略胜赵云一筹的,但头脑清醒程度来看,夏侯惇并不如赵云。夏侯惇在荥阳之战中曾与吕布交手,“夏侯惇抵敌吕布不住,飞马回阵”从夏侯惇的表现来看,夏侯惇绝非是能与吕布匹敌的一等一的高手。但是在濮阳之战时,夏侯惇又与张辽对战,双方数回合都没有分出高下。此战便可将夏侯惇的能力划定在张辽左右,即使夏侯惇能力不比张辽强,也绝不至于相差甚远。

夏侯惇并没有记载过斩杀多少名将,但夏侯惇的能力还是可以的。但赵云却是一等一的名将,假使与赵云对战,其结果应该是被其斩于马下。夏侯惇在曹营的地位并不低,甚至可以称为高高在上。但是在诸葛亮出山之后,即使对战赵云也是因为其佯败才勉强算有胜绩。不管夏侯惇是否能够战败赵云,但是可以肯定与赵云一战中,夏侯惇的能力受到怀疑,至少落了个大意轻敌的名声。更新于:26天前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