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啥用“朕”自称?专家:把“朕”字拆开,就明白了
古代的皇帝,坐拥天下四方,正可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的一切财富都是皇帝的,且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当年李斯所建议秦始皇使用“朕”来作为皇帝的第一人称代词,其代表的无非就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含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经常将自己称为“朕”、“寡人”、“孤”等,其本意也就是“我”的意思。而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朕”字,似乎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对于普通的平头老百姓来说,只能称“我”或者是“吾”,这种代表皇帝专称的字眼,是不能够随便使用的。
但实际上,这一称呼并非一开始就是皇帝的专称,在秦始皇称帝之前,“朕”字只是民间百姓的常用表达而已,其意思也为“我”。比如张三问李四要去哪里,李四就可回答说:“朕要去买菜”等。
但是到了秦始皇时期,在他扫平六国,统一中国之后,丞相李斯便建议这个“朕”字只能皇帝一个人使用,其余人等一律不得使用,否则就要被处以极刑。因此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朕”字在中国历代帝王的自称上存在了几千年之久!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原本民间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为何会成了皇帝的专有称呼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专家就说了:只要将“朕”字拆开来看一下,就明白了!
将“朕”字拆开?这不就是一个“月”字和一个“关”字嘛?这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呢?实际上专家们所拆的并非是简化的“朕”字,而是一个象形文字(如图)。
这个字的构成大概是这样的:左边一个“舟”,右边一个灷(zhuàn),其含义就是舟中的火种!怎么理解呢?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百姓依水而生,因此舟就成了出行、渔猎的重要交通工具,舟在当时甚至还成了财富的象征,毕竟有舟的人渔猎的数量才更多一些。
而‘火种’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拥有了火种,就相当于是拥有了权力。两者组合起来的引申含义便是财富和权力,而这便是帝王的象征。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朕”的还是比较书面化的表达,因此在古代的时候常常出现在诏书等官方文书上面,在平日里,也称为“我”或者“吾”等;此外,这一称呼并非是任何一个君主都可以用的,比如朝鲜半岛的历代国王只能称为“寡人”或者是“孤”,是不能自称为“朕”的。
直到公元1897年,朝鲜王国进一步升级为“大韩帝国”之后,其国王才能称为“朕”。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