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博旅者志 / 明朝末年的将领都是什么学历?看过之后才发现,难怪明朝会灭亡

明朝末年的将领都是什么学历?看过之后才发现,难怪明朝会灭亡

2024-07-14 08:54微博旅者志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一直是一个很令人惋惜的朝代。这个朝代的特殊之处在于,很多人觉得,明朝末年相比于其他朝代末期,还算是政治清明。换做其他时代,或许原本可以继续延续下去。之所以会灭亡,也是因为当时天时太差。

明朝末年,恰逢三百年一遇的小冰河,国内到处都是干旱、洪涝、瘟疫正是因为天时太差,导致明朝国内需要应对农民起义,对外又需要应对北方虎视眈眈的女真。再加上当时朝廷内部,党争太过严重,最终导致国家衰败。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明朝的灭亡,史学界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争议,难下定论。不过,我们却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些明朝的灭亡。

你知道明末几位最有名的明朝将领,都是什么学历吗?

1.袁崇焕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也是最富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袁崇焕在后世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褒贬不一。

支持者认为,袁崇焕是和岳飞一样的民族英雄;反对者认为,袁崇焕绝对是私通后金,罪不可赦。

袁崇焕的经历,我们先放到一边,我们先来看看他的人生经历和学习经历。

袁崇焕,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生,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三甲第四十名。这一年,袁崇焕35岁,进士及第后,外派做任福建邵武知县。

三甲第四十名是个什么概念呢?

按照明代科举制度,科举殿试之后,会分出一甲二甲三甲。一般来说,一甲是三个人,二甲少则七人,多则二十多人。三甲数量更多,但最多也就是三百左右。

所以 袁崇焕考中了三甲第四十名,大概可以理解为,全国科举考试,考进了前七十!

这要放在今天,妥妥是顶级大学霸啊!

不过,要是对比后面的几位名将,你会发现,大名鼎鼎的袁崇焕,好像也很一般。

2.孙承宗

相比袁崇焕, 很多明粉更愿意承认,孙承宗是明末的第一名将。因为孙承宗戍守辽东期间,曾经以守代攻的办法,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若不是遭到魏忠贤的排挤,说不定最后就直接把努尔哈赤给灭掉了。

这种说法到底准不准确另当别论,我们还是像之前一样,看看孙承宗的学历。

孙承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出生,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二甲第二名。这一年,孙承宗41岁。进士及第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来更是因为这个身份,直接去给天启皇帝做了老师。

二甲第二名!

全国第五!

这个成绩,明显要比袁崇焕更加厉害。看来,孙老师不光是打仗厉害,学习也是蛮厉害了,堪称是全能型的天才了。

3.孙传庭

在《明史》上,曾经有这样一句话:传庭死而明亡矣。能让明史上都记上这么一笔,可见孙传庭的重要性,还有其厉害程度了。

而从孙传庭的战绩来看,他也确实当得起这个称号。

崇祯九年(1636年)出任陕西巡抚,组建秦军,伏杀闯王高迎祥,平定河南农民起义。崇祯十五年,拜陕西总督,***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看看这些熟悉的人名吧!这些把明朝搅得天翻地覆的明末起义军领袖,在遇到孙传庭的时候,基本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

单凭这个战绩,孙传庭也确实当得起明史上的那句话了。

那么,孙传庭又是什么学历呢?

孙传庭,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出生,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细心的朋友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一年,也是袁崇焕中举的那一年!

但别忘了, 袁崇焕当时已经35岁,而孙传庭只有26岁。算起来的话,袁崇焕要比孙传庭多学习将近十年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孙传庭也是妥妥的天才学霸了。

4.卢象升

和孙传庭很类似的是,卢象升的战绩,更多的还是针对国内的农民军,而不是关外的后金。

但这并不妨碍,卢象升后来夸张的战绩。

崇祯六年,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崇祯七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崇祯八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

卢象升和孙传庭真的很像。两人相像的,不仅仅是战绩,学历上也是如此。

卢象升,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出生,天启二年进士。这一年,卢象升22岁。

卢象升进士及第的时候,竟然比孙传庭还要年轻!

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和卢象升,这四位明朝末年的所谓名将。 遍观他们的生平,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们全都是清一色的进士出身,全都是最顶级的大学霸。

那么,是不是仅这四个人比较特殊?他们能够中进士,是因为他们四个确实智商够高,能够学业军事两不误呢?

当然不是!

实际上,这个名单,我们还能列出更长。 明末较为有名的将领当中,熊廷弼、洪承畴……这些人,也全都是进士出身!

那么,不是进士出身,又比较有名的明末将领,有没有呢?

当然也有,比如左良玉、曹文诏、毛文龙,这三个人,就是纯粹凭着自己的军功,一点一点打上去的。但是,相比之前那个名单的长度,这个名单,明显要短了很多。

明朝末年的将领,尤其是高级将领,大部分都是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之后,先做文官,然后慢慢最后转到武将上面的!

这也是明朝末年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了:文臣做武官!

要知道,打仗这件事,虽然对智力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但智力高,能考中进士,不意味着就能打好仗。所以在明朝末年,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特别可笑的军事案例。 明朝军队明明是实力占优,但是最后往往会因为指挥将领的愚蠢,最后导致全军溃败。

这其实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实际上,遍观整个明朝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明朝开国年间,那群跟朱元璋一起慢慢打出来的名将, 后来比较出名的将领,大多是通过另一种方式出现的:世袭!

没错,明朝的军官体制,是可以世袭的。 比如明朝中后期最有名的两个名将:戚继光和李成梁,就都是先世袭了祖上的官制,直接进入军中。靠着军功一点点往上升迁,逐步做到最顶尖的军事将领。

这种世袭的制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将军家族的腐败,很产生很多大问题。但人才培养方面来说,确实也更容易培养出厉害的军事人才。

毕竟,人家从小就是奔着做将军去的,而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去做一个出色的文官。

反观明朝末年,大多数高级将领,全都是由文转武。且不说他们的实际能力如何,或许真有那种读过几本兵书之后,就能横扫天下的天才将军,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事不现实。 这些由文转武的高级将领,就算能明白如何指挥大型军事作战,对于底层的军事战斗,绝对是一窍不通。

因为他们自己基本上没上过最前线,没和敌人真刀真枪的打过。

这就好比你学的兽医,却偏偏要去给人治病;明明是弹钢琴出身,却要转行去搞科研。转行不是不行,但你至少要有一个限度,你至少要先学过相应的只是体系才行吧?

真正的顶级名将,从来都是在战场上一步一步打熬出来的。像这种明末由文转武的高级将领,说好听了是文武双全,说不好听的,那就是外行指挥内行了。

偏偏这种情况,在明朝末年,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普遍如此。

由一群文官去打仗,明朝自然就很危险了。更新于:1个月前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