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徽南城意 / 艰难续命与加速灭亡,慈禧对晚清的衰亡应承担多大的责任?

艰难续命与加速灭亡,慈禧对晚清的衰亡应承担多大的责任?

2024-06-14 08:54徽南城意

对于清朝的衰亡,作为晚清时代国家的一号政治人物,慈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如果把全部的责任都推给慈禧一人也是不恰当的。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统治者在清朝最后的几十年里,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恢复了国家的稳定,维持了清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将为数不多的历史机遇亲手葬送,让本来还可以再次中兴的王朝一步步走向了万劫不复。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使命,慈禧身处在她的时代里,拥有着可以左右历史进展的能力,却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有些方面做的不够好,有些方面做的很糟糕。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如果非要假设,人们也可以大胆想象。如果清朝后期能开明一点,更加努力一点,中国不是没有可能解决内外困境,提前走上近代化的道路,甚至可以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如果晚清真的顺应了时代潮流,走上了君主立宪的道路,可想而知后来的历史进程会有怎样翻天覆地的改变。中法战争或许不会发生,沙俄也是绝不敢轻视中国,日本也断然是不可能来惹中国的,那后来赔偿日本的2.3亿两的白银也就成为中国加速现代化的财政支出了,远东乃至世界格局真的就完全不一样了。

然而历史终究是没有如果的,清朝最终还是在慈禧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了衰亡。以慈禧为首的满清贵族,因为自身的腐朽,不仅改变了清王朝自身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远东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这是历史的遗憾。以至于到了当代,一些文化大咖们提出了所谓的“国运论”,认为清朝的衰落是因为运气不好,日本崛起是因为运气好。日本崛起是不是仅仅是运气好不做太多评价,但是清王朝的灭亡,仅仅用运气不好来解释,肯定是非常荒唐的。然而清朝走向衰落的根源并不在于慈禧,过多的去指责慈禧一人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清朝的衰落源于乾隆时期,从康熙到雍正时代,中国与西方虽然在科技上的差距逐渐加大,但是并没有拉大到被别人碾压的地步,延续千年的封建政治制度虽然已经暴露出各种弊端,但是也还没有发展到积重难返无法调整的地步。乾隆时代是清朝国力的顶峰,也是各种问题逐渐暴露的开始,作为一国之君的乾隆帝是有机会进行一些调整的,或许在乾隆所处的时代里谈君主立宪和对外开放是天方夜谭,但是在东西方科学差距日益加大的事实面前,乾隆朝的种种表现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闭关锁国让西方先进的科技难以进入中国,“十全老人”立国百年还在忙着大兴文字狱,巩固满清贵族的绝对统治。这些措施让国人最终形成了对外愚昧无知和盲目自信,对内不关心国家发展。一个表面上非常繁荣的帝国实际上却是一片死气沉沉,吏治的腐败与土地的兼并让整个国家危机四伏,衰败的迹象早已出现。如果说慈禧在她所处的时代里没有承担好自己的责任,错过了自我调整的最后机遇,那么乾隆时代则是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开始。当然了,国家的衰落,完全抱怨祖宗的无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落后所以挨打,挨了打还不知道反思就是子孙的不对了。在慈禧执政的时代里,清朝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重新崛起,然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晚清错过了各种机遇,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慈禧走向政治舞台,是从***中开始,咸丰帝安排了顾命大臣是否应该被除掉没法评价太多,不过在慈禧执政之初,清朝确实是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两次鸦片战争让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国内反清起义不断,长江流域的太平军,华北地区的捻军,西南与西北各少数民族起义,让清朝统治者焦头烂额。在慈禧的支持下,大量汉族官僚被委以重任,走上了政治舞台,国内各地的反清起义最终被平定,国家再次恢复了稳定,不得不说,慈禧是有功于国家的,至少是有功于满清政权。

中外关系趋于缓和的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慈禧的支持下,举国上下大力发展洋务,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扭转了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出现了所谓的“同光中兴”。中法战争虽然因为一些原因最终不败而败,但是毕竟也打出了一些漂亮的胜战,并没有让国际形象过分削弱。左宗棠在慈禧的支持下最终收复新疆,大大的挫败了沙俄侵略新疆的野心,也让清政府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直到甲午战争之前,众多西方列强还是认为清朝是一个世界强国,至少是远东地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这一切虽然不完全得益于慈禧,但是慈禧确实是有功劳的。

但是慈禧毕竟还是过大于功的,她所做的一切说到底只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和奢靡的生活,并非真的为了让国家走向富强。甲午战争前后,为了筹备六十大寿,在明知道日本正在积极扩军备战,而且明显针对自己的情况下,慈禧的万寿庆典该花是该花的银子一个也没少花。执政了几十年的时间,彻底退休归政光绪之前,想修一个园子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如果适逢乱世,就应该审时度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为了修建颐和园,慈禧宁愿看着北洋舰队被日本海军超越,也不肯节约相应的开支来升级海陆军军备,致使清朝海陆军逐步落后于日本。甲午战争的惨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李鸿章固然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昏聩无能,生活腐化造成的。这场至少可以打平的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惨败宣告结束,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洋务运动,也加快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同时也在西方列强面前暴露了自身的腐朽与无能。一个小小的日本都能把你干倒,那不抓紧时间把你瓜分了岂不是错失良机?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大举外债,统治早已是危机四伏,然而大多数知识分子还是很清醒的,知道如果以暴力的手段进行***,最大的受益者很可能是觊觎中国的东西方列强,所以改良的声音是要远远超过***的。变法图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维新变法,学习日本是那个时代里最响亮的声音,也是多数知识分子的共同目标。

平心而论,在维新变法中,光绪皇帝的诸多改革措施确实是过于急躁,用人上也确实有很多失误。维***人中也确实也不乏误导国民、借机敛财,甚至是打着维新的旗帜来实现政治野心的小人。但是维新变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依旧掌握实际权利的慈禧一定程度上干预变法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光绪帝变法出现困难的时候,慈禧没有提供应有的支持,而是在一边袖手旁观,借机考察光绪帝对自己的“忠心”,在维新变法进入全面混乱之后,一刀切的彻底否定变法,对于维***人单纯的举起屠刀就另当别论了。戊戌***后,慈禧再次“训政”,收回了光绪帝为数不多的权利,一切新法全部废除,朝令夕改不仅败坏了清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也让西方列强同情光绪皇帝,不断的对慈禧施加压力,试图让慈禧彻底归政光绪帝。

面对着西方列强对清朝内政的干涉,慈禧异想天开的试图利用义和团民来报复西方列强,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最终爆发,八国联军虽然没能按照原定的计划彻底瓜分中国,但是《辛丑条约》的签订让中国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外债,丧失了更多的国家主权,清政府彻底沦为了洋人的朝廷。而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东南互保也充分暴露中清朝统治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对于这一切,慈禧是难逃罪责的。

在国家已经濒临崩溃之时,慈禧展现出异乎寻常的“开明”,促使了清末“新政”的实施。真心想要立宪,并且真的切实有效的去实施,或许时局还有转机,然而这场旨在欺骗民众,继续维持满清统治的预备立宪将清政府腐朽的本质暴露在全体国民面前。***党和清政府彻底决裂了,真正的立宪党人彻底失望了,打着立宪幌子搞专制的人也没有立场在支持清政府了,除了满清贵族之外,清政府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人心。

武昌起义之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个拥有多次机遇却一一错失的政权瞬间土崩瓦解,尽管袁世凯绞尽脑汁试图让南方政府接受君主立宪,但是依旧无法阻止清王朝的彻底灭亡,这样的结局虽然不是慈禧一人的罪责,但是与她执政时期的多项措施是密不可分的。总的来说,清朝的衰亡罪责并非在慈禧一人身上,但是对于清朝的衰落,对于中国在近代的彻底衰落,慈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适当的还原历史,对慈禧给与一定的正面评价,甚至是“洗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负责任的推卸责任就另当别论了。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搜狐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