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界导报社 / 文史|王骘:老而弥坚的大清廉吏

文史|王骘:老而弥坚的大清廉吏

2024-10-14 08:54各界导报社

康熙十九年,时年六十七岁的王骘被外放到四川,担任了松威道道台,成为大清帝国一名正四品官员。在此之前,他一直是一个在任内兢兢业业、在朝廷却默默无闻的小官。已近古稀之年,人生之烛火即将燃尽,然而连王骘自己都没想到的是,他的官运竟就此进入快车道。之后的九年,他先后出任江西巡抚、闽浙总督、户部尚书,位列一品大员,成为国之重臣。

清康熙年间,伴随着国家盛世局面的出现,涌现出不少正直能干的廉臣,诸如陈廷敬、于成龙、张伯行等。除了上面这三人外,山东人王骘也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王骘入仕较晚,四十二岁始中进士,他从正六品的户部主事做起,直到六十七岁才被外放到四川,担任了松威道道台,成为正四品官员,负责督运军粮,协助平定云南的吴世璠叛乱。也就是由此开始,他的人生进入了“快车道”。

大器晚成的王骘有如此快速的仕途升迁,不是来自于阿谀谄媚、溜须拍马或是请客送礼、行贿上级,而是其实心任事、耿直廉洁的为官品格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因此受到了重用提拔。

谏阻调运四川楠木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打算重修毁于大火的太和殿,这项建设工程十分浩大,仅从四川调运楠木就要两千六百六十三根,为此还要抽调四川五千名壮劳力进行砍伐运输。这件事被王骘知道后,他心里极为不赞成的。作为一位在四川工作五年之久的地方官员,王骘深知四川到北京路途遥远还有山川险阻,况且四川自明末起就饱经战乱祸害,全省满目疮痍,人口锐减百废待兴,倘若如此兴师动众运送楠木,着实劳民伤财,甚至可能造成民变。

按理说,作为一个四品地方官,王骘根本不用为国家大政操心,因为在省里有巡抚总督,在中央有各部大员,这些高官对运输楠木都没提出反对意见,他要是冒失地提出来,一旦龙颜大怒,难免官位不保,没准还会丢掉小命。可如果不谏阻康熙帝运楠木,最终遭殃的是四川老百姓。出于为民请命的责任感,王骘冒着政治风险,给康熙上了一道情真意切的折子,力陈从四川运输楠木之弊病。

在折子里,王骘首先分析了砍伐、运输楠木的艰辛,然后又把四川社会凋敝的情况进行了详述:

四川大半环山巉岩,惟成都稍平衍。巨材所生,必于深林穷壑,人迹罕到,斧斤难施,所以久存。民夫入山采木,足胝履穿,攀藤侧立,施工既难;而运路自山抵江,或百余里,或七八十里,深涧急滩,溪流纡折,经时历月,始至其地。木在溪间,必待暴水而出,故陆运必于春冬,水运必于夏秋,非可一径而行,计日而至,其艰如此。且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疮痍。自荡平以后,休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就中抽拨五千入山采木,衣粮器具,盈千累百,遣发民夫,远至千里,近亦数百里,耕作全废,国赋何征?请敕下抚臣,亲诣采楠处察勘,量材取用,其必不能采运者,奏请上裁。

康熙看到王骘的这道奏折后,可说是读得心惊肉跳,他没想到运输楠木会出现这么多困难,更没想到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人口竟然下降到如此惊人的程度,征发民力会导致全省田地的耕种荒废,这是何等的惨状。同时皇帝对四川的一把手没有及时把本省的真实情况汇报给自己大为不满,要不是王骘的这道折子,康熙真不知道自己还要被蒙蔽多久,还会在不掌握真实信息的条件下造成多少决策的失误。

康熙沉思良久,然后在朝堂上对群臣说:“我看了王骘的折子,才知道四川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四川屡屡遭受战乱的侵害,百姓已经是困苦至极,正盼望着能够早日过上好生活。既然运送楠木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过于庞大,这件事就此作罢,不许再提,我不能让四川百姓再次陷入穷困。修建太和殿不一定要用四川的楠木,塞外的松木大而可用者甚多,一样可以用作殿材。”就这样,从四川运输楠木一事也就停止了。当四川老百姓知道是王骘的折子让他们免于运输楠木之苦后,都感念他的恩德,特意为其塑像以示感激。而王骘的声名也开始在朝野间传开,特别是康熙对王骘留下了良好的政治印象。

康熙二十五年四月,王骘被调到了直隶口北道继续任职道台。

平息争地讼案

王骘在任直隶口北道道台时,碰上了一件诉讼大案,即保安州庄头衡有林与宣化府百姓的争地讼案。这件案子的案情本来不复杂,有权有势的衡有林恶意侵占宣化府百姓的土地归为己有,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失地百姓将其告到了官府。由于衡有林有内务府背景,前任道台明显袒护衡有林,就给宣化的百姓给扣上了“奸民盗种”的罪名,倒打一耙说是老百姓在衡有林的土地上私自种庄稼,企图把土地占有,要求百姓们放弃跟衡有林争夺地产。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没了土地哪还有活路?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土地,宣化府的百姓一直不服判决,不断上告,结果是求告无门。衡有林还狂妄地对告状的百姓说:“就算是告到当今圣上那里,我也不怕,你们照样是输。”新任道台王骘到任后,宣化百姓看到了新的希望,就重新写状纸把衡有林给告了。

面对这起争地案件,王骘手下的本地师爷私下劝其还是不要管,说衡有林在朝中的根基很深,不是能够轻易得罪的人。向来不信邪的王骘听完师爷的劝告后没有退缩,他对师爷说:“如果真是衡有林侵占百姓土地,我就是乌纱帽不要了也要把土地给百姓要回来。否则我对不起国家给的俸禄,更对不起百姓的期望。”

为了把实际情况摸清,王骘带领手底下的差役深入百姓中间,了解争地事件的来龙去脉,发现果真是衡有林仗着有内务府撑腰,明目张胆地夺取了宣化百姓二十余顷的土地,还派手下人打伤了多名护地的百姓。听着百姓们的哭诉,王骘颇为气愤,暗下决心一定要对此等为害一方的恶霸进行严惩,否则国家法度的威严何在,还如何取信于民?

事情调查清楚后,王骘重新审理了争地讼案,让衡有林把非法占有的土地退还给八百余户宣化百姓。在大堂上,衡有林气焰很是嚣张,声言要让王骘吃不了兜着走。看到衡有林有恃无恐地咆哮公堂,王骘就知道此人平日里肯定是蛮横惯了,不给其点颜色他是不会老实的。王骘让人对衡有林重重杖责,并以谋夺他人财产罪对衡有林进行了惩处。其他在这场案子里曾经徇私舞弊的官员,王骘都进行了法办,前任道台也被王骘参劾。争地讼案得到圆满解决,让当地百姓对王骘无比崇敬,觉得这是一位肯真心为民办事的好官清官,自此之后,王骘在口北道的政治声望日隆。

巡抚任上革除诸弊

由于王骘在口北道任上励精图治,将治所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康熙非常满意。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吏部按例开列了司道内可以晋升京堂官数人,康熙过目时看到没有王骘的名字,就特意把其添了进去,足见康熙对这位地方官员的爱惜。从康熙二十六年三月起,王骘的官职一再变化,先后担任了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卿,到了年底更是擢升为江西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江西巡抚虽说位高权重,但这不是一个轻松好干的差事。那时江西境内的官员买官卖官、贪污受贿的行为比比皆是,这让康熙极为震怒。尽管在王骘之前,康熙已经派出多位大员去巡查治理江西,然而都收效甚微。有的中央官员在江西的官场大染缸里,没过多久就被染黑、同流合污了。康熙派王骘去江西赴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这位清廉自守、有能力和魄力的官员能够刷新江西的吏治,惩治贪腐。

在王骘离京前,康熙对这位政坛老将殷切嘱托,告诫其一定要以操守为要,造福百姓,切不可损公肥私,有负隆恩。面对皇帝的叮咛告诫,王骘对康熙说:“陛下,廉洁一向是我的做官信条,我在四川任职时,不敢取民间粒米束草,我所带的家童,他们的费用也都是从我的俸禄中扣除,没有用过一分公款。我向陛下保证如果我在巡抚任上有任何舞弊行为,天理难容。”

肩负重托的王骘到达江西后,江西的地方官员并没有太为在意,在他们眼中,不管你中央派来多么清廉的行政***,他们都能绞尽脑汁将其腐蚀掉,跟他们坐上一条贼船。当官员们拿着礼物钱财前来看望新来的巡抚大人时,王骘一概拒收,并明言:一旦再有如此行为,将以行贿罪严惩不贷。接着王骘命人起草出台了一个文件,要求江西各级官员停止馈送收受礼金之风,若有顶风作案者,就地免职。

以往江西地方官员在向百姓征收赋税时,经常以火耗之名对百姓多征收银两,从中渔利。王骘知道后就制定了全省的征收赋税标准,并将其张榜广而告之,欢迎百姓举报官员多收银两的行为,一经查实,严肃追究。为了节省衙门的开支,王骘规定“自巡抚衙门起,去旧更新,官役上下,大小杂费尽革,有犯必惩”。

在江西的漕粮征收中,本应是官收官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被恶棍把持变成了民收民兑,恶棍与不法官员狼狈为奸,坑害百姓恶意多征,坐地分赃,百姓是气愤不已,王骘下令进行了彻底纠正。

在巡抚任上王骘可说是夙夜在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马虎,每日心中装的都是如何让江西吏治变得清明,剔除存在已久的积弊。在其担任巡抚的几个月时间里,出台了多条行之有效的治吏举措,让江西官员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有了一定改观。

荣升闽浙总督,平定海患

康熙二十七年四月,由于闽浙沿海海盗猖獗,在海上公然对商船进行抢砸掳掠人口,使得这两地十分不太平,官军多次针对海盗进行了围剿,依然是收效甚微,沿海百姓苦不堪言。为了将海盗尽快扫除,恢复社会安定局面,康熙决定让江西巡抚王骘扮起救火队长的角色,担任闽浙总督处置海患。王骘深知这件工作比起整饬江西的吏治只难不易,并且只能成功不准失败。他到任后,认真听取了闽浙方面主管军事的官员对围剿海盗工作的汇报,以及他们对围剿海盗的一些真实看法。

经过一番细致的了解梳理,王骘发现海盗之所以在闽浙久剿不绝,有时还无功而返,不是政府打击的力度不够狠,也不是官兵作战不勇敢、武器不先进,而是在围剿中存在两个政治短板:一是闽浙两地在海盗围剿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不能共享情报,共同击敌;二是按照当时朝廷的规定,军队不能驾船远洋作战,海盗摸清这一规律后,每当有军队围剿,便驾船跑到远洋之上,让军队对其无可奈何。

王骘分析出这两个问题后,就把闽浙两地的军事力量进行了整合,由其亲自调动指挥。他命令温州总兵蒋懋勋、黄岩总兵林本植以及定海总兵董大本,三地官军共同驾船出洋,不必拘泥于疆界,对海盗进行地毯式搜捕痛剿。最终,官军大获全胜,捕获海盗船只共计八艘,斩杀杨仕玉等盗首十六人,解救被虏的百姓一百余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军事围剿,闽浙沿海恢复了昔日的安宁状态。皇帝对王骘在闽浙的工作十分赞许。康熙二十八年,康熙亲自视察浙江,特意赏赐王骘冠服一套,并对其言道:“尔任总督,实心任事,浙、闽黎庶称尔清廉,故特加优赉。”

上调户部,保清廉本色

同年,已经七十六岁的王骘又被上调至中央担任了户部尚书,一干就是五年。作为掌管全国俸禄、粮饷、赋税的地方,户部官员平日里能够捞取到的油水颇多,时不时还有中央或地方官员对其行贿请托,希望能在财政划拨上能有所优待,对于这些猫腻,起于户部为官的王骘一清二楚。他对户部存在的种种潜规则大加整顿,杜绝官员沾染钱财的祸水。

直隶发生灾荒后,有官员建议可开捐纳官,以筹措钱粮。对于这种饮鸩止渴、污染吏治的行为,王骘坚决反对。作为户部的长官,他对大清的家底了如指掌,觉得完全可以不用靠捐纳的方式筹钱赈灾。王骘对皇帝说:“一旦捐纳官的风气大开,日后要是把这些花钱买官的人放到重要位置上,难免不会发生贪污渎职行为,这将极大腐蚀官员队伍,对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国库虽不充盈,应对灾害还是绰绰有余的。”康熙采纳了王骘的建议。

康熙三十四年,八十二岁的王骘病逝于家中。从一个部属小官到朝中重臣,王骘的仕途高升之路固然与其自身的政治修为有很大关系,但康熙帝的慧眼识才也是一个不容或缺的因素。假如没有康熙帝的重用,恐怕已经年逾古稀的王骘只能在正四品的道台任上退休,很难再有更大的政治作为。

来源:各界杂志2020年第1期

作者:刘占青更新于:8天前

相关推荐

  • 里仁卓比

    民族文史 | 海南琼中杞黎婚俗

    王世祥 爱黎说 2022-02-25 18:35 听全文记录:王世祥 原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大办公室口述:王开权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万众村村民(选自1994年海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黎族史料专辑》)黎人办婚事非常讲究..

    2024-10-14 16:30